一、基本情况
一季度,全市新入规上工业企业111户,较去年同期增加8户;其中成长型企业99户,占比89.2%,较去年同期增加12户;新建入规企业12户,占比10.8%,较去年同期减少4户。
(一)分区域看。萧县25户,占比22.5%,较去年同期增加6户;埇桥区24户,占比21.6%,较去年同期减少1户;砀山县20户,占比18%,较去年同期增加6户;市经开区13户,占比11.7%,较去年同期增加1户;灵璧县10户,占比9%,较去年同期减少2户;市高新区7户,占比6.3%,较去年同期增加1户;宿马园区7户,占比6.3%,较去年同期增加4户;泗县5户,占比4.5%,较去年同期减少7户。
(二)分行业看。装备制造业35户,占比31.5%;非金属制品业15户,占比13.5%;纺织鞋服业13户,占比11.7%;食品制造业11户,占比9.9%;生化医药业11户,占比9.9%;水电气供应业10户,占比9.0%;板材家居业9户,占比8.1%;金属制品业5户,占比4.5%;造纸及纸制品业2户,占比1.8%。
二、存在的主要问题
(一)企业整体规模偏小。从产值看,新入规工业企业2022年平均产值3300万元,其中产值亿元以上企业仅有3户,占比2.7%;产值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7户,占比6.3%。从税收看,新入规工业企业2022年平均税收贡献77.4万元,其中税收贡献在100万元以上企业23户,占比20.7%。
(二)企业入规进度缓慢。从入规用时看,新入规工业企业从项目开工建设到入规纳统平均用时46.3个月,其中成长型入规企业平均用时49.2个月,新建入规企业平均用时19.3个月。由于企业在建设期和生产后满足入规条件用时较长,导致新入规工业企业多以成长型企业为主,新建入规企业仅有12户,当年投产当年入规的企业数量偏少,难以为全市年度工业增长提供有力支撑。
(三)企业质量普遍不高。新入规工业企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,高技术制造业企业仅15户,占比13.5%;有研发机构的企业35户,占比31.5%,平均研发人员3.1人。从亩均效益方面看,新入规工业企业平均占地面积52.5亩,亩均营收62.8万元(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营收186.64万),平均亩均税收1.47万元(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9.3万),远低于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亩均效益评价水平。
三、建议举措
(一)聚焦招大引强,提升企业单体规模。聚焦“5+5+N”现代产业体系,持续加大“双招双引”力度,落实落细十大重点产业“双招双引”链长制,深入开展强链延链补链行动,注重补短板和锻长板,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。一方面,市级层面集中关键力量,着力招引一批龙头型、旗舰型、行业领军型企业,力争早日实现百亿企业的零突破。另一方面,各地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把好质量关,算好效益账,招引一批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优质项目,既要考虑项目数量,又要注重项目质量。
(二)聚焦项目建设,加快投产入规进度。各县区园区要紧盯项目进度,聚焦项目落地、开工、建设、投产等关键节点,列出时间表、画出路线图,切实加快项目建设步伐,打造一批当年签约、当年开工、当年投产、当年入规的项目建设典型案例。畅通部门信息沟通渠道,调动招商、发改、自然、生态、经信等部门主动性,探索实行把企业入规纳统时长与招商优惠政策挂钩,推动企业加快入规进度。
(三)聚焦助企帮扶,推动企业提质增效。持续深化“一改两为”,全面开展领导干部联系走访重点工业企业活动,深入一线调查研究,主动靠前服务,提振企业发展信心。持续优化服务,坚持问题导向,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堵点、难点、痛点问题,落实促进制造业提质降本若干措施,鼓励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,有效提升企业亩均营收和亩均税收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